•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核评估 >> 审核评估纵横 >> 正文

审核评估大家谈丨科研与学科建设处处长:科研为桨,教学为舟,共赴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航程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5-12

 

编者按

          当前,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已步入关键阶段。为营造“人人关注评估、人人重视评估、人人熟悉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浓厚氛围,学校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审核评估大家谈”专题报道。各单位、各部门积极分享对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认识与理解,展示迎接评估工作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特色做法。通过交流经验、探讨思路、分享举措、共谋发展,我们致力于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目标,全面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第七期“审核评估大家谈”中,我们荣幸邀请到学校科研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张艳雯,与我们共话审核评估、共谋迎评促建。          


 

 


 



请张处长谈谈学校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学校始终将教师科研能力建设视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引擎,“十四五”以来,学校不断深化科研提质机制改革,成功召开南宁学院第一届科研工作大会,颁布《南宁学院关于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能力的决定》《南宁学院科研业绩认定及工作量转换办法》等“1+7”制度文件,形成约束与激励并重的科研评价长效机制,实施了“学校顶层部署—处室统筹服务—学院主体实施—团队具体落实—专家审核指导”的高级别科研项目培育模式,获批“大宗商品价格风险溢出对中国-东盟产业链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等国家级项目5项、“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管片高效安全加固修复创新技术研发及应用”等省部级项目102项、横向项目619项,获省部级级科研成果奖项6项,进校科研经费11216万元,同比“十三五”增长528.23%,科研经费总额突破1.67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559篇,5篇信息报告被市级单位采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2件。同时,学校鼓励教师“走进产业、研究产业、服务产业”,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着力增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以许可、转让方式转化科技成果320件,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转化科技成果619项,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金额9436.94万元。学校教师100余人次入选广西科技厅、南宁市、玉林市等区市专家库。选派6名科技人员赴广西8个地级市开展科研服务活动1000余次,为地方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      
     

     

南宁学院召开第一届科研工作大会      

学校获批广西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成果融合发展工作站      

     

请问学校在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方面有哪些举措?

我们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开展了南宁学院科研反哺教学典型案例征集工作,鼓励教职工在科研反哺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和科研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转化运用,构建科研与人才培育的深度融合机制,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科研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成果融入教材编写、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案例开发、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科研成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科研成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大赛)等方面征集科研反哺教学典型案例,目前已征集112项优秀案例,其中科研促进教学内容创新25项,提升毕业论文(设计)水平21项,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18项,依托学科、科研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7项,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1项,指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8项,形成教材或教学参考书5项,科研精神融入教育理念4项,实现了“科研带教学、教学促科研”的良性循环。      
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亚南老师主持的邕宁区科技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邕宁区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研究》,课题组师生在组织开展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邕宁区提升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研究》调研报告,并获得2022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竞赛“二等奖”,实现我校首次参赛并进入决赛的历史性突破;智能制造学院常青青老师通过自己多项在研课题指导学生完成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等案例7项,如《大棚茄苗自动栽种装置设计开发》(横向科研项目),依托此科研项目,学生团队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赛区中荣获二等奖,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荣获广西赛区一等奖。依托《桑蚕业小蚕饲育自动切桑机设计与实验研究》(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指导2023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陈益辉撰开展《小蚕饲育桑叶切碎机设计》毕业论文,获2023年南宁学院优秀毕业论文等。      

     

智能制造学院常青青老师依托横向项目指导学生团队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赛区中荣获二等奖


程忠博士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


 教师著作反哺教学      

请问学校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提升科研素养方面有哪些做法?

    南宁学院以制度创新驱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相继出台《南宁学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试行)》《南宁学院科研诚信管理办法》,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制度设计,将知识产权保护与科研诚信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科研诚信教育在全体学生中的全面覆盖,为培育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在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方面,学校于《南宁学院科研基金管理办法》中创新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明确教职工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获奖可获专项资助,充分激发师生协同创新活力。       同时,开设《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特色选修课,成立“大学生专利俱乐部”,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平台。       近三年来,共计129项科研项目向学生开放,391人次学生深度参与,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4篇;       累计斩获发明专利37件、实用新型专利57项、外观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9项,在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得多项荣誉。      


学生参与梁承权老师无人机研制项目


土建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验


请您谈谈学校在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构建科研育人生态方面的做法有哪些?

南宁学院以“品牌引领、硬件筑基”为双引擎,推动软性文化浸润与硬件资源保障深度融合,构建起“全维度、沉浸式”的科技创新生态,全力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创氛围。    
在品牌活动塑造方面,匠心打造“邕水敷文学术讲座”文化名片。通过广泛邀请区内外行业专家、企业研发人员与校内科研骨干,构建多元立体的学术分享矩阵。至今,系列讲座已成功举办145场,覆盖师生超50000人次,其中70%主讲人为来自产业一线与科研前沿的资深专家。每场讲座设置深度“互动问答”环节,打破学术壁垒,学生得以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明晰专业发展趋势与产业应用方向,在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充分激发专业兴趣,启迪创新思维。    

   

引导教师走出去 考察杭州市综保前城创新中心机器人应用场景


“邕水敷文”品牌学术讲座


硬件设施建设上,学校持续加大科研平台与实验室建设投入。目前已获批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基地)51个,其中包括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结构低碳建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交通新技术及材料应用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15个市厅级科研平台,以及南宁学院商业创新+数字经济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29个校级科研平台。同时,投入专项资金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及控制技术实验室、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与建筑性能提升实验室、电子设计研发中心等50个科研实验室建设项目,新增科研设备总值达3392.72万元。这些科研实验室面向学生实现100%开放共享,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前沿技术,在实操中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真正做到“看得见技术、摸得着创新”。

   

李栋学校长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揭牌


学生使用仪器设备开展科研实验    

   

undefined

黄才贵老师指导学生柔性生产线实习实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