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之际,南宁学院土建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工科人才为核心使命。面对建筑行业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及国家“双碳”战略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学院深刻认识到,破解传统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实践薄弱”等难题的关键,在于构建深度融合的产教协同机制与强化实战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本、校企培根、实践固基”的鲜明办学特色,其核心内涵具体体现如下:
一、 创新“双主线八环节”全过程校企协同路径,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学院突破传统校企合作浅层化、片段化的局限,首创了“双主线八环节”全过程深度协同育人模式。
“双主线”贯通: 以 “过程线”(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和 “资源线”(校企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为牵引,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八环节”协同: 引入上海电气研砼(木垒)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八个核心环节: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实施、考核评价改革、平台资源建设、项目库开发。通过深入调研100余家企业、聘请70多名企业专家,将产业前沿的新需求、新技术、新标准、新案例、新项目,系统性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例如:增设“建筑信息化”“建筑智能化”“绿色建造”等模块共15门新课,将企业工程新技术融入20余门课程内容。这种深度协同确保了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能力要求与建筑行业的最新发展保持高度一致,有效解决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校企培根”。
图1:“双主线八环节”全过程校企合作路径
这一实践有力推动了学院内涵式发展:土木工程专业获批2022年广西民办高校优势特色专业。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级教改项目1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项、广西新工科项目1项。获得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校级示范课程、核心课程40余门,校级金课12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升,获得青教赛、教学创新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二、 构建“四真五合六对接”实践教学新模式,强化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针对土建类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痛点,学院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打造了具有显著特色的“四真五合六对接”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能力锻造提供坚实保障。
图2.“四真五合六对接”实践教学模式
“四真”筑基: 建设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需求、真实评价的实践平台。与华蓝岩土等企业共建3个“校中企”、3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引入如“南宁九中新校区BIM建模”等100多个真实工程项目,让学生直面工程实际。
“五合”聚力: 采用师傅合作(企业导师)、师师合作(校内跨专业)、师徒合作(校内导师带学生)、师生合作(项目共研)、生生合作(团队协作) 的多元化协作方式,汇聚育人合力。
“六对接”导向: 教学设计紧密围绕课程对接工作领域、方法对接技术融合、内容对接交叉学科、任务对接工作情境、实践对接真实项目、评价对接行业标准这六个维度展开。依托真实工程项目、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重构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实践项目(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占比达35%)。
该模式彻底改变了实践教学与行业工程应用脱节的状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了“实践固基”。近5年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区级金奖2项,银奖11项,铜奖28项;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共814项,包括极具分量的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与实践能力创新大赛金奖和全国结构设计大赛二等奖2次,以及完成自治区级及以上的创新创业项目82项。
图3. 202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黄廷益、阮文港、梁惠惠获第17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
三、对标行业转型发展,构建“一轴两翼”就业育人新范式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成为自治区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以来,以三全育人理念筑牢就业育人体系,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就业实习体系完善、梯次就业生态构建,以“行业需求导向—校企深度合作—精准就业育人”的闭环模式,形成以三全育人示范院为轴心,以定向班和微专业为翼的“一轴两翼”就业育人特色。
双教融合,定向培养。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学院敏锐把握新能源风电行业发展机遇,五级联动全员参与,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近3年访问企业100余家。精准对接上海电气研砼(木垒)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华砼绿筑新能源有限公司等风电行业龙头企业,创新打造“风电混塔定向就业培训班”项目,校企协同构建双主体“选拔-培养-就业”全周期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自项目实施以来,“风电混塔定向就业培训班”已开设5期,分7批次输送235人至企业一线实习,促成107名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为学院就业增长的新引擎。同时,深度推进产教与科教双融合,在新能源风电混塔技术领域,2024年校企联合申报并获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成立校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立项横向科研课题1项,申报广西工程研究中心1个,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
图4:就业新赛道“风电混塔定向就业培训班”
供需侧改革,开设微专业。为强化就业育人长效性,在教育部“双千计划”的引领下,以行业急需紧缺驱动专业改革与课程优化,校企联合构建“当期就业+下期储备”动态机制,同步开设“风力发电混塔技术”微专业。形成“低年级选拔、中年级培养、高年级就业”的梯度培养体系。该微专业首期招生92人,其中大一、大二年级学员50人,大三年级学员42人,通过分层培养打造梯次就业“蓄水池”。此外,学院按照就业反馈动态迭代微专业申报,以就业为导向,延伸开设“水利工程智能施工与运维”“无人机巡航与智能检测技术”“整体卫浴装配式建筑技术”“现代竹木建筑创意设计与营造”等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特色微专业群,将“蓄水池”深度塑造成学生就业的“安心池”与企业人才的“储备仓”,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和动态适配。
图5.双千计划落地:开设“新能源风电混塔技术”微专业
四、未来与展望
以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南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就业为本、校企培根、实践固基”的特色发展之路。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双主线八环节”协同机制;持续丰富“四真五合六对接”实践教学内涵,提升项目的挑战度和创新性;强化“土、梁、匠、家”专业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扎实工程实践本领的“时代鲁班”,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贡献更大的“南院土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