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核评估 >> 审核评估纵横 >> 正文

审核评估大家谈丨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地文植情、艺技融合、工坊践能——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7-15

 

编者按

          当前,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已步入关键阶段。为营造“人人关注评估、人人重视评估、人人熟悉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浓厚氛围,学校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审核评估大家谈”专题报道。各单位、各部门积极分享对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认识与理解,展示迎接评估工作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特色做法。通过交流经验、探讨思路、分享举措、共谋发展,我们致力于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目标,全面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第十八期“审核评估大家谈”中,我们荣幸邀请到学校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黄宇,与我们共话审核评估、共谋迎评促建。    

 





请黄院长简要介绍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基本情况

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10年,前身为邕江大学时期的人文学院。2022年4月,学校进行机构改革,将学院更名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发展,学院现有工艺美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艺术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2168人。学院现自有教师92人,具有高级职称30人,占比37.5%;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81人,其中,博士31人,占比38.27%。      
学院的发展愿景是建设成为服务面向西南片区、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应用型艺术与设计学院。      
学院以“培养服务壮美广西建设,德才兼备的艺术设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锻造“现代跨界工匠”精神,“厚德基、精设计、强技能、融媒介”四种学科专业内核为人才培养规格。      
学院立项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的荣誉称号。学院为国家级科研平台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南宁基地研究单位。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立项广西民办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工艺美术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均以“四星”通过自治区的专业综合评估。      


     



请黄院长谈谈艺术与设计学院是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承文创新赋能产业为己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为目的,探索了以壮美广西牵引的“地文植情”浸润学生人文情怀的育人新范式,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图1 学院创新开展“三全育人”大思政课青春主题大课堂活动


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编写《艺术与设计学院思政建设体系建设指南书》(图4),以“壮美广西课程思政深度融入专业教育为核心”将文化传承、家国情怀等思政要素系统嵌入教学标准,制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6大课程思政方针,重点建设“民族文化、乡村振兴、文旅融合”3大主题方向、建立38个教学专题的在地性课程思政资源库,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政育人体系。


     

学院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及思政指南书


建设地域文化课程:立足广西“海、江、边、山”独特文化资源禀赋,系统规划并建设12门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体系。如在“山”文化主题课程中,以侗族建筑营造技艺为核心,将鼓楼榫卯结构、风雨桥设计美学等传统智慧融入《民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课程,通过实地测绘、数字化复原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领悟匠人精神培养学生传承创新本土文化的责任感与设计实践能力。

地方服务实践反哺课堂:组建地域文化研究团队,专研邕江文化、平陆运河沿线文化,立项省部级项目8项,市厅级项目49项,通过项目,团队全面梳理、系统整合文化资源,建立数字化文化资源数据库,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课堂与实践环节。


     

《影视制作》课程围绕地域文化产出系列作品

请黄院长谈谈艺术与设计学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扎根大地、改革创新,凸显文化强国价值引领,以壮美广西主题为牵引,建立了“地文植情、艺技融合、工坊践能”的“三位一体”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课程体系,把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耦合,创建了基于“艺技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创新了“工坊践能”的实践教学实施路径,通过“工坊制+多元协同双轨驱动”系统设计覆盖全面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目前共获批本科重点(特色、一流)专业立项4项,其中省部级1项,校级3项;近三年来,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4项;获批立项校级示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思政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金课)18门。


     

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总体框架


一是改革培养体系,将艺术与技术进行有机融合

构建课程模块:学院走访企业87家,搜集国家、地方政策文件43份,精准确立对接企业实际需求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规格,构建“艺、技、融”三大课程模块,建设《工艺设计与数字化加工》《数字艺术创作与实现》等“融”课程13门,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创新意识培养融为一体,培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具备“知行合一”能力特质的应用型人才。


     

“技艺融合”实施框架


创新教学模式:“融”模块课程深度践行“双师制”“分段制”与“项目制”的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前半程由具备深厚艺术素养与理论功底的教师讲解艺术基础原理、创意设计方法;后半程由行业资深技术专家传授授课,聚焦工艺制作、数字建模等技术,在双师指导下完成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技术实现到成果交付的全流程,切实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分段制、双师制授课模式


推动成果转化:学院创新构建“作业—作品—产品—商品”四阶“转化制”培养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全链条孵化通道。通过课程作业筛选机制,从设计基础、专业核心等课程中遴选出兼具创意性与可行性的优秀作业及作品依托自主运营的“敷文艺创”品牌,推动学生作品从创意雏形(作业)升级为具有完整设计逻辑的艺术成果(作品),再通过工艺优化、功能适配转化为可量产的产业产品,最终借助品牌营销渠道推向市场成为商品。近几年,已成功转化各类艺术作品141件。


二是改革实践教学,开展系统设计与双轨驱动

构筑四层次九模块体系:依据能力产出导向,构建 “素养—基础—模拟—实战”四层次“工坊研习、项目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等九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系以阶梯式能力培养为逻辑,素养层侧重审美与职业认知,基础层强化工具技术训练,模拟层通过虚拟仿真项目搭建过渡场景,实战层引入企业真实需求。重点倾斜资源支撑模拟实战层,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配置设备、派驻行业导师,实现从技能训练到产业实战的无缝衔接。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框架


建设工坊制教学模式:校内建设涵盖四个专业类别由12个工坊构成的工坊集群作为模拟实践实施平台。建设工坊制实施的第一课堂,把工坊研习嵌入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双师”团队开展同堂教学,打破单纯的校内课堂建制;建设工坊制实施的第二课堂,课外全面开放工坊资源,以实际项目、专业俱乐部、学科沙龙、学科竞赛等形式为依托,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与兴趣特长,开展分层分类指导,有效弥补课堂技术训练普适性的不足,通过师徒传承、项目实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专业深度。


     

师徒制实施模式


协会企业多元协同:南宁工艺美术协会实体化入驻校园、与钦州坭兴陶行业协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格局。协会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联合成员企业生产一线成为实战实践基地,打破单一性课时制课堂的局限,使之有机融入地方产业的生产车间场景,校地课程共建、艺技“双师”同堂,实现课堂与生产一线的无缝对接。

     

对接企业实践及成果产出


请黄院长谈谈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办学成效?

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应用能力提升:创新的教学模式,个性化的指导,地方特色的文化主题项目,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工坊集群实践活动参与学生达到7500多人次;能力产出与区域产业需求相符,留桂服务比例高。

实践成果转化:“敷文艺创”品牌流入市场作品共141件,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3万余元;被企业选用影视作品12件,被地方政府采纳IP设计15件,被合作企业选用作品近100件,服务研学人数达到1500多人次。

           

敷文艺创品牌产出成效


学科与竞赛产出:立项区级民办重点专业1个,区级专业综合评估四星专业2个;参与学科竞赛比例稳居学校各学院前列,近5年共获学科竞赛奖励1300余项,国家级100余项,区级1200余项;创新创业区级以上获奖30余项;参与科研项目近100人次,发表学术论文31篇,获批专利14项。


二是教师教研建树卓越。

教学能力成长:获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应用型课程建设说课比赛”一等奖1项,各类教学竞赛区级获奖7项;主持教改项目7项;应用型线上课程《版式设计》,各大平台访问量超100万次。

科研能力提升:教师作品获国家级、区级行业竞赛奖10余项;立项包括广西自科,广西哲社科、广西艺术基金项目共8项,各类市厅级项目49项,近三年,科研进校经费800余万


           

学院科研业绩“文武艺”全面发展


教师荣誉称号:黄剑大师2023年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和“广西工匠”称号;利成世大师2018年被评为“中国工艺大师进校园”优秀大师。

           

学院教师作品获国家级、区级行业竞赛奖项


三是服务区域地方产业成绩斐然。

服务行业发展:2018年南宁工艺美术协会办公地落户学校,李玟翰大师先后两届担任协会理事长;2018-2022年利成世大师担任钦州坭兴陶行业协会理事长。

制订团体标准:制订团体标准《坭兴陶制作技术规程》;制订团体标准《南宁红陶制作技术规程》,帮助南宁红陶产业从无到有。

产学研协同:与企业共同建立“钦州坭兴陶文创设计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六堡茶衍生产品协同创新中心”与“南宁红陶研究基地”,为企业研发产品7套。与南宁峰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师生参与制作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动画片《音乐公主爱美莉》。

           

制定团体标准与成立协同中心


四是成果应用广受好评

成果推广发布:教学改革经验在区内辐射推广,被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等三所高校学习和借鉴;出版著作及应用型教材5部,课程体系改革、工坊制教学、地域文化融入教学改革等方面论文15篇;2023、2024年教学案例连续两年入选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

工坊建设推广:工坊教学作为南宁学院教学特色亮点共接待包括广西师范大学、泰国工商大学、桂林旅游学院等各级领导及同行共计15000人次。

成果宣传与认可:国家教育部怀进鹏部长视察南宁学院,高度认可工坊教学及产教融合产出成果。《室内设计原理》等课程多次获得“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建设研究院”院长姜大源在全国应用型高校课程研讨会上进行典型案例分享。2022年获中国轻工联合会批准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建设基地,2025年获批建设广西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工作室2个,建设成果获得社会认可。教学改革经验获广西日报、南宁日报、广西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10余篇。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视察南宁学院,并对学院工坊教学及产教融合产出成果表示认可

           

参加广西设计周获广西新闻频道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