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通过系统性设计,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构建“理念引领—课程渗透—实践强化—师资支撑—评价保障”的全链条育人模式,具体特色做法如下:
(一)课程设计:伦理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
1.打造示范课程:学院拥有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Python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在教学中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人工智能伦理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与内容。
2.形成教学案例:获得3项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数据库并发控制》《Python应用项目——贫困生画像》《Python程序设计》),通过实际项目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3.教学竞赛成果: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赛中表现突出,获省级教学创新大赛思政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陈飞老师《计算思维》课程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西赛区一等奖、梁婷婷老师《Python程序设计》课程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西赛区二等奖),展现教学创新成效。
(二)教学模式:双导师协同与项目式伦理实践
1.双导师协同授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行“一课双师”,邀请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结合行业项目分享伦理挑战与应对策略,强化学生对行业伦理规范的认知。
2.多元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如在工程项目课程中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在实习实训中采用“项目交付”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伦理问题,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3.融入认证标准:以华为HCIA/HCIP/HCIE认证为核心,将技术应用伦理要求纳入认证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重视伦理规范。
(三)实践体系:以赛促学深化伦理意识
1.专创融合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互联网+”大赛中,鼓励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社会问题,引导其思考技术应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2.竞赛伦理考核: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华为ICT大赛等赛事中,不仅考核技术能力,还注重项目伦理考量(如数据隐私保护、社会公序良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技术应用观。
(四)师资培养:校企协同提升伦理教学能力
1.教师企业实践: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学年到华为等合作企业实践1-2个月,参与项目研发,积累行业经验并了解伦理问题,以便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
2.师德师风建设:通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技能比武”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师德水平,以教师言传身教传递正确价值观。
(五)评价保障:伦理素养纳入多元考核
1.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质量监控小组监督课堂教学,确保课程思政与伦理教育内容有效融入,检查案例讨论、伦理引导等环节的落实情况。
2.多元评价方式:采用考试、作业、项目实践、学生评教等多元评价,将伦理分析纳入项目实践报告和毕业设计考核指标,要求学生对项目社会影响进行伦理评估,培养伦理思维。
华为企业工程师与人工智能学院“传帮带”专业课教师见面会